高教动态
当前位置: 部门首页>>高教动态>>正文
高教动态:微专业建设——高校主动适应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的创新之举
2025-09-26 09:26     (点击: )

微专业建设作为高校主动适应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的创新之举,以其灵活性强、针对性高、紧贴行业需求等特点,已成为高等院校探索教育教学创新、提升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形式。

近日,无论是从国家和教育行政部门层面,还是从高教领域专家学者层面,都对“微专业建设”表现出极强的政策助推导向和学界研究热情。

一、政策导向

2025年6月9日,中办、国办印发《关于进一步保障和改善民生 着力解决群众急难愁盼的意见》。针对高等教育部分,意见提到:全面深化产教融合改革,引导高校面向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完善学科专业设置调整机制,强化行业企业实践培养,支持高校针对社会急需紧缺技能开展“微专业”建设,增强学生就业创业能力。

2025年3月11日,教育部办公厅发布《关于实施高校学生就业能力提升“双千”计划的通知》(教就业厅函〔2025〕5 号);2025年4月28日,教育部高校学生司(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司)发布教育部司局函件《关于发布“双千”计划急需紧缺 “微专业” 建设方向的通知》(教就业司函〔2025〕13 号)。通知明确提出:“微专业”主要分为急需紧缺型、应用技能型、交叉复合型三类。高校要结合实际需要开设多种类型的“微专业”,优先开设急需紧缺型、应用技能型,发挥“小学分、高聚焦、精课程、跨学科、灵活性”等优势。一是核心目标:2025 年内在全国范围内建设1000个微专业和1000门职业能力培训课程,聚焦“提升高校学生就业能力、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二是重点任务:要求高校面向 “红黄牌” 专业(就业质量不高、社会需求减少专业)、2024年度去向落实率低于 50% 及本校后1/3就业质量不高专业的2025届毕业生,提供至少1个微专业选修方向,强化急需紧缺领域人才供给。三是实施路径:建立“国家-省-校-企” 四级协同机制,推动微专业备案管理、学分认定及成果认证,确保 “需求导向、问题导向、效果导向”落地。

二、学界研讨

2025年4月17日至18日,“双千”计划背景下的高校微专业建设研讨会在苏州召开,会议由应用课程建设联盟发起举办,来自全国各地58所高校近200名专家学者、教学管理者、骨干教师代表参加了会议(河南牧业经济学院教务处副处长张志明应邀参会)。会议通过专家报告、圆桌论坛、典型报告、闪电演讲等多元方式,聚焦微专业建设,围绕微专业建设现状与问题、微专业开发的原理与方法、数智技术赋能微专业课程建设及微专业未来发展方向等问题展开了深入热烈的研讨。

应用型课程建设联盟秘书长张振笋、齐齐哈尔工程学院创校校长曹勇安、苏州工学院应用型院校研究中心主任顾永安、西交利物浦大学首席教育官张晓军、上海工程技术大学教务处副处长金晓怡分别以《探微·微见·微变》、《微专业开发原理与方法》、《高校微专业建设:基本特征、主要问题与应对策略》、《基于融合式教育超学科培养应用型人才》、《基于产教融合的微专业建设实践》为题做分享报告,围绕微专业建设热现象与冷思考议题,从微专业建设的火热现象、现实困境和突破路径等方面发表见解、提出看法。

会议还组织了“微专业典型案例颁奖仪式”及课题发布会。并成立了由与会58所院校共同发起的高校微专业建设协作体,通过了《高校微专业建设协作体章程》。协作体将以“能力核心、标准引领、共建共享”为理念,通过校际协同、校企合作、区域联动,打破学科专业壁垒,优化教育资源配置,构建微专业建设生态圈,培养适应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发展需求的复合型人才。协作体将建立微专业建设标准体系,推动质量认证与学分互认,构建优质课程资源共享平台。

总之,微专业作为教育部 “双千计划” 破解就业难题的载体抓手,其政策设计精准呼应产业变革、教育转型与学生需求,通过分类培养、产教融合、动态监管,微专业正重塑高等教育的人才供给模式——从传统专业长周期的“标准化培养”走向新型短周期快响应的“精准化赋能”。加之高教领域对产业升级驱动、教育范式转型和技术迭代加速的形势敏锐感知和育人使命觉醒,政策落地和学界行动,微专业将成为高校提升就业质量、服务国家战略的重要载体,为培养“懂技术、能创新、适应强、上手快” 的新质人才开辟一条新路径。


(遴选及整理来源:教育部官网、应用课程建设联盟)


打印    收藏
已是首条
下一条:高教动态:人才培养单元由“专业”变为“项目”——复旦大学教育教学改革3.0版重磅发布
关闭窗口
 

学校地址:(龙子湖校区)郑州市郑东新区龙子湖北路6号 (英才校区)郑州市惠济区英才街146号 (北林校区)郑州市金水区北林路16号
Copyright 1998-2019 备案审核:豫ICP备15026586 招生咨询电话:63515953    861761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