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科是“人文社会科学”(或称“哲学社会科学”)的简称,是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的统称。按照我国《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2012年)》,除了理学、工学、农学和医学外,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管理学、艺术学等学科门类基本上都可纳入“文科”范畴。基于“文科”范畴的广泛性和“新文科是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载体”这一时代命题,新文科建设的方向和措施主要考虑:
一、新文科建设的重点方向
一是新兴产业领域出现的新文科。在新一轮科技和产业变革中出现了人工智能、区块链、基因工程、虚拟技术等大量新技术,人文社会科学与科技强国战略相匹配,与理学、工学新兴领域进行交叉融合,将是新文科的重要内容。例如,与无人驾驶技术配套的相关法律、公共政策、社会问题研究等。二是传统研究范式转变带来的新文科。随着大数据技术的推广,人文社会科学通过对全样本数据进行分析和处理,在解决经济社会发展和人们思想变革方面带来了新的便利,同时也产生了新的文科领域。基于编程、大数据采集和处理等技术的社会科学学科,运用机器学习或知识图谱等人工智能技术进行的社会问题研究,都将成为新文科研究的重点。三是社会发展和人们需求变化带来的新文科。人类社会和精神世界给不同领域、不同行业发展带来的新诉求,基于人工智能的智能法学、智能政治学、智能社会学、智能新闻学、智能教育学等智能社会科学学科建设,也将是新文科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新文科建设的具体措施
一是观念重构。坚持用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指导教育实践和理论创新,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导重大理论创新和重大现实问题研究;坚持“以生为本”,培养学生具备家国情怀和全球视野;坚持以学校为办学主体和发展主体,落实高校办学自主权,鼓励高校开展人才培养模式和办学体制机制改革。二是结构改造。高校要做好增量规划,构建新兴文科专业,探索设置前沿和紧缺学科和冷门学科。比如,把新兴学科和交叉学科建设融入中国特色人文社会科学学科体系构建中,加快我国的跨学科建设。做好存量调整,加快传统学科或专业的升级改造。比如,整合经济学、管理学等传统学科,关注能源、生态、气候等重大问题,解决国家战略和社会发展之需求。做好学科整合,建设以问题为导向的学科研究方向。比如,对于区域问题研究,结合“一带一路”倡议等国家重大部署,设置区域(国别)研究学,从语言学、政治学和经济学等角度开展综合研究。三是模式再造。在传统基础上,创造适合学生成长需求的新型人才培养模式。首先,把握文科教学质量标准。根据最近新颁布的各专业教学质量的国家标准,对比分析国外相关专业认证标准,修订调整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其次,构建跨学科的复合课程群。以知识主体为导向,培养学生形成独特的跨越学科界限的知识视野和思维方式,塑造既有广博知识面又有知识深度的T型创新型人才。最后,探索开放式课程教学模式。利用新科技成果、新技术手段,开展学习成果导向、问题导向的课程体系重构,深入实施产教融合、科教结合、校企合作、中外交流的协同育人机制。四是平台垒筑。做好新文科建设的整体规划和顶层设计:在组织上,由隔离走向协同,按照研究方向设立跨学科研究中心、研究计划和教学课程,建立没有“围墙”的、有助于学科整合的学术组织结构;在管理上,变刚性为柔性,打破高校教育原有的壁垒,改革现有的学科专业架构体系,将传统专业教育的刚性培养模式变革为更加灵活的菜单式、可定制的自主学习模式;在制度上,变约束为激励,深化制约学科建设、科研评价、人才培养的体制机制改革,改革经费管理和运行制度,形成有利于创新、交叉、开放和共享的建设与保障机制。五是类型分布。传统文科高校要推动文科内部之间的交叉融合,加强战略急需的冷门学科和边缘学科建设,突出文科“大而强”的集聚优势。综合性高校要聚焦国家发展战略,实现文科与其他学科相互借力助力,在体制机制创新、学科发展路径上突出中国特色,形成文科的“强而精”。理工科高校应集中于 “新工科”与“新文科”的紧密结合,关注各行业领域的人文问题,体现人文社会科学学科的“优而特”。地方高校应聚焦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和文化建设需求,以满足地方要求为建设标准,做到“好而实”,推动传统文科转型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