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教视窗
当前位置: 部门首页>>高教视窗>>正文
智能时代的“学”与“习”、“教”和“育”
2025-09-26 09:34     (点击: )

2025年4月23日下午,由北京大学教育学院与教务部共同主办的“AI时代的本科教育圆桌系列论坛”第一场顺利举行。本场论坛由北京大学教育学院刘云杉教授召集,邀请多位来自清华大学和北京大学的学者,围绕“智能时代的学习:多学科视角下本科教育逻辑的挑战与重构”展开深入对话。

对话中,召集人和参与论坛的多位老师直面智能技术带来的教育变革,深入探讨了智能时代下本科教育面临的挑战与潜在机遇。以“智能”命名的时代为教育打开了全新的图景。这幅图景充满希望——技术带来了个性化与高效的可能。但与此同时,我们必须追问:“学习”究竟意味着什么?人的独特性将如何定位?我们的经验、情感、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又该何处安放?本期动态资讯遵循各位老师的发言和思路,一起审视智能时代中的教育生态,以期能给我们投身智能时代的“学”与“习”、“教”和“育”,带来启发思考和有益指导。

费孝通先生在《乡土中国》中阐述,在乡土社会中,学习是什么样子,他说学是与陌生的事物最初的接触,学的方法是习,习是反复地做,是靠时间当中的磨炼,使一个人惯于一种新的做法。习也是一种陶冶,学习背后是熟悉,熟悉又是从多方面、具体的和经常的接触当中所生发出来的一种亲密的感觉,这感觉是在无数次小的摩擦当中陶冶出来的结果。“不亦乐乎”指的就是熟悉之后的亲密感觉,即人和他所身处的环境,周边的人和事情,处在一种具体的、安稳的、亲密的情感之中。费先生还说,学习必须打破个人的今昔之隔,这就靠我们人的一种特别发达的能力,靠时间当中的桥梁、靠记忆和词汇,在过去和未来之间找到他的位置,让他清楚他的来龙与去脉。

在今天这个以“智能”命名的时代,学习会有什么新的变化?学的方式能够不再是习吗?我们有了智能助手,反复地练习可以找外包、代驾来省略;无数次的小摩擦还有必要吗?在具体的学习和摩擦当中所生发出的那些具身的能力,贴己的、亲密的感觉也不再需要了吗?智能时代喜欢说万事万物相连,但是个人常常却是有限的,需要嵌入而且扎根在具体的事情,和身边具体的人相交往,接受世界所赠予他的那些意料之中或者意料之外的东西。他的生命是真切的,也是有限的,还是柔弱的,所以需要成长、需要可靠的习惯,让他能胜任事物,掌握自己的节律。他需要“不亦乐乎”的熟悉感,他需要有摩擦、有依赖、又贴己的关系,这些都构成了他独特的、具体的、既有限又无限的生命体验。

在智能时代,我们听到积极的声音。智能时代认知升级和教育变革,人类的大脑处理的信息很有限,所以我们需要改变传统的单一方式,靠人机协同,把部分认知交给外部的智能系统。乔布斯说,计算机成为我们思维的自行车,能拓展我们的能力、知识、创造力的边界。荀子早在《劝学》当中也说:“假舆马者,非立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我们也看到了明确的事实,比如在可汗学院,一个学生一周可以只花几个小时和人类导师相互动,却能全天候地在Khanmigo这样一个平台上互动。这个平台,将他与学习的互动内容直接反馈给人类导师。这个平台有强大的记忆力,有惊人的知识储备,还有极具人性化且自然的声音,以及与学生相处的能力。他所呈现的这样一个个性化的学习,早已超出了布鲁姆最初的研究设想。

当然,我们不仅被诱惑,也还被施压。比如,有人会说,你不会被人工智能所取代,但是你也许会被使用人工智能的人所取代。我们当然也能看到很多疑惑的态度:强大的智能是不是会波动我们的主动性、创造力?人机互动如何支持人和人之间的社交能力和合作学习的机会?

总之,这些声音都是很复杂的,不再是一个命题式的全称判断——好或者不好。人工智能也不是一个简单的工具、只要顺手合用就好,它是智能。对于它,我们不仅要用头脑去认识,还要用心去感受——感受我们自己,体察身边的他人。在这个提速升维的智能时代,作为工具,学习者如何避免“童子操刀”?如何培养出能胜任的人?作为一个智能体,它究竟会带给我们什么?人类的哪些部分会获益?哪些部分将受损?哪些人会获益?哪些人将受损?我们今天,不是飘在空中用抽象的词汇来坐而论道,而是用自己的身体、心灵和头脑,贴着地面一起来感同身受。

论坛中提出了非常多的金句和灼见。如北京大学原常务副校长、物理学家王义遒先生说:无校园,不大学;老师与学生之间的真实互动,是校园精神的根本。清华大学数学科学系白峰杉教授从历史视角出发,梳理了人类能力“外包”的演进路径。他提到,布鲁姆等学者将认知领域教育目标分为:记忆、理解、应用、分析、评价与创造,20年前互联网搜索技术实现了“记忆”的外包,大概六七年前机器实现了“理解”的外包,今天的人工智能则进一步外包了“应用”层。尽管人工智能尚处于早期阶段,未来或许将具备“分析”与“评价”的能力,但“创造力”仍然是人的核心能力,无法由机器所取代。他强调,教育应引导学生走向未知、激发好奇心,这需要的是从基础教育到高等教育的系统性变革。在他看来,未来的学习将更类似于“铁人三项”:长跑代表学习既有知识,游泳象征探索未知,自行车则象征人与AI的协同共生。北京大学历史学系彭小瑜教授指出,科学化虽然推动了知识体系的建构,但系统化背后也伴随着权威的确立,进而可能压制个体性与独立性,使学术面临标准化与教条主义的风险。智能生成的成果虽规范而标准,却丢失了学术的血脉和个性。北京大学元培学院院长、哲学系李猛教授提出,现代大学对学术研究的高度重视,容易削弱“育人”这一基本职能,而这一职能正是本科生院应承担的核心任务。他指出,人工智能的应用固然为考试制度的革新与个性化评价方式的探索提供了新机遇,但更重要的挑战在于,学生如何在知识易得、技能可替代的背景下,完成真正意义上的成长?如何解决学生学习进一步分化的问题?未来的大学,应该探索在研究型目标之外建设学习制度支持学生的成长,创造人工智能时代的学习生态,应该有更有效的通识教育和更多的大学生活,通过情感、成长和共同学习,创造好的学习共同体。北京大学教务部副部长、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刘建波教授就制度层面的问题提出回应。他强调,AI时代并非本科教育的终点,而是推动新型本科教育生态重构的起点。人工智能如一面镜子,照见了教育体系中长期被忽视的问题——包括教学工具化、教师角色的单一化、评价机制的标准化等。他提出,真正的教育改革不在于让学生“跑得比AI更快”,而在于引导他们走上一条AI无法替代的路径——一条充满不确定性、价值冲突与人文关怀的创新之路。知识的生成过程非常重要,需要开展项目式的学习、研究导向的课程、苏格拉底式的对话等。他呼吁本科教育在评价机制、课程结构与教学方式上做出多元化转型,以回应时代对人才培养的更高期待。

论坛最后,刘云杉教授以“学”“习”“教”“育”四字对整场论坛作出总结。关于学,强调在信息过载时代持续保持对未知的好奇心。芝加哥大学的阿伯特教授提出,今天认知负荷过重带来新的贫困,技术过剩以后带来一个特别大的问题——从过去低认知负荷、让我们能长期受益的知识,转变为今天短期、高负荷的、过一段时间就没有意义的知识。今天所面临的困难是:颗粒度更高,信息更多,如何能形成对学科内部、学科之间直观的、整体性的把握?如何保持好奇心和内在驱动力?关于习,强调学习必须嵌入真实情境之中,通过身体与关系的参与生成经验。人的学习不是掌握客体,不是仅仅适应环境,人的学习绝对没有机器人那么丝滑。他是行为的发出者,还是行为的承受者,他要嵌入到种种关系和情境当中,人是有软弱性的,也有依赖,但这正是他成长的力量,亦是坚强所在。他是“受教”与“从教”,在那些意外的裂痕当中,在有限的条件当中,也是在他的认知困惑当中学习。所以在学校当中,需要给学生完整的经验,让他自己的身体、心灵、头脑能够整全地沉浸在经验当中,以此进入世界。关于教,强调教师以自身人格实践引领学生,在交流与互动中达成共鸣。2017年英国的科学节舞台,安东尼.塞尔登宣称:到2027年,教师将由人工智能而不是人类来担任;因为这些适应个体的自适应机器,它们会倾听学习者的声音,读懂他们的表情,并像天才教师一样研究他们。教育工作者最大的恐惧是塞尔登所设想的世界,一个只需要人工智能而不需要人类教师的世界。我们今天重申教的价值以及教师工作的意义,教不是一个技术性的活动,他不是站在学生旁边的问题辅导者、心理治疗师或者绩效的评价者,他不是保姆也不提供肤浅的情绪价值。教师是一种精神工作,教育的可塑性正在于提供一种新的生命样式,教师身体力行展现了新的人格形式,学习者像植物趋光一样完成自己的蜕变。关于育,则最终指向教育的群体性目标,即通过构建良好的教育生态,促进个体的成长与群体的共生。在教育的生态隐喻中,园丁隐喻最大的危险是其前提:种子是由先验的特征所决定,园丁的工作是识别与分类,在这一认知范式下,那些生而为草的人呢?园丁的工作还包括拔出杂草,按照规划图重新设计园林,理性地选择树木的品种,重植树与树之间的距离。这是园丁的本职,却不是教师的工作;生态中的涌现也不是鱼池中鱼,只要鱼塘养料足,鱼类多,总有跳过龙门者。这是概率计算中的风险投资;也不是群马奔腾,游戏的规则是跑得快或跑得远。前者是环境决定论(鱼塘),后者是过程决定论(伯乐与千里马),但均为外在的理性计算,这是风险投资者的视角;生态的内部意象是: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外部投资导致竞争,竞争难以避免趋同,多样性既是免于竞争的结果,也是培植生态的前提。涌现的动能,真正的养分并不是外来的,而是生态系统内的多种生命形态;只有在“群”或生态系统、在群的叙事中,某个个体的失败,只是尝试了一条暂时走不通的路而已,而成功不过是从若干失败的缝隙中流淌而出。以群为单位,才能包容失败。这样才可能真正保护那些甘于且安于在问题中生活的人,也即其问题也许只是在其最深的情感在其最微妙的时刻所能回答的。而“最深的情感”与“最微妙的时刻”——“未知的未知”以主体的形式光临,这才是人的成长与创新!


                     (主要来源: 北京大学教务部)


打印    收藏
已是首条
下一条:南京大学:不再使用国际排名作为重要建设目标
关闭窗口
 

学校地址:(龙子湖校区)郑州市郑东新区龙子湖北路6号 (英才校区)郑州市惠济区英才街146号 (北林校区)郑州市金水区北林路16号
Copyright 1998-2019 备案审核:豫ICP备15026586 招生咨询电话:63515953    861761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