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人类文明和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不仅是大学内涵建设的应有之义,也是衡量大学地位的显著标志。一直以来,世界一流大学之所以被世人所赞誉,一个重要的缘由就在于其为人类社会的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贡献”与政治(社会生活紧密相关,主要强调自身发展为社会创造的价值大小,突出对外部需求的满足程度。哈佛大学是全球最著名的大学之一,也是对推动人类文明的发展和进步作出较大贡献的大学之一。长期以来,哈佛大学在多个领域都表现出超群的影响力、辐射力、引领力和贡献力。深入剖析以哈佛大学为代表的世界一流大学的贡献及经验,有助于我们更加深入地理解我国“双一流”建设的内涵和目的,加快我国“双一流”建设进程。
一、世界一流大学的贡献表征
世界一流大学的贡献涉及政治、经济、科技、教育、文化、军事等方面,择其要者,本文主要探讨政治、教育和学术贡献。
(一)政治贡献:世界一流大学是国家政治进步的助推器
1.世界一流大学是培养国家政要的摇篮
杰出的人才培养质量是世界一流大学的共性特征。其中,国家政要是杰出人才的重要代表。国家政要是国家政治活动的中心,掌握着国家的核心权力,其决定对全国都将产生重大的影响。通常,一位具有政治远见的国家政要会对一个国家的发展起到重大的影响和推动作用,他们是民众福祉的维护者、推进者,是国家之栋梁,后世之楷模。通过查阅20世纪以来世界各国政要履历发现,他们大多出自名校,世界一流大学也因为盛产世界各国政要而闻名于世。统计发现,哈佛大学是培养美国总统最多的大学。截至2019年,从哈佛大学先后走出了8位美国总统,占美国历届总统人数的17.8%。除了培养美国总统以外,哈佛大学还培养了阿尔巴尼亚、巴基斯坦、不丹等国家的国家元首。这其中包括各国政府首脑10位,如不丹首相策林·托杰、蒙古总统查希亚·额勒贝格道尔吉等,各国政府总理6位,包括新加坡总理李显龙、加拿大总理皮埃尔·特鲁多等。这些哈佛毕业生不仅在所在国家的政治生活中担任了重要角色,无形中也为哈佛大学做了“免费”的宣传,扩大了哈佛大学在世界高校的影响力。
2.世界一流大学是各国政府的智库
高等教育政治论认为,人们探讨深奥的知识不仅出于闲逸的好奇,还因为它对国家有着深远的影响。过去依赖经验解决政府遇到的问题的时代已经过去,政府越来越依赖于大学的智力支持。世界一流大学是世界精英的集中地,各学科专家齐聚一堂,能够为政治、经济、科技等各领域的政府决策提供咨询服务和智力支持,是政府的“思想库”。世界一流大学为本国政治发展作出贡献模式主要有两种:一是成立相关院系或机构,直接培养或培训政府管理人员;二是充当政府顾问,通过科学研究为政府决策提供咨询建议。
以哈佛大学为例,它是美国政府重要的智库中心之一,该校的肯尼迪政府学院是美国乃至世界公职人员培养培训基地和政府问题研究中心。肯尼迪政府学院设有11个研究中心,研究领域覆盖民主、公共服务、全球安全和人权、公共领导力等前沿领域,研究范围遍及世界各地,为推动和引领世界范围内的公共政策前沿问题研究、激发研究人员获得可持续性的问题解决方案提供强有力的支撑支持。此外,哈佛大学教授通过充当政府咨询顾问,为美国政治经济的发展作出贡献。例如,1929-1933年世界经济危机后,以哈佛大学为首的美国主要大学的教授直接充当美国政府智囊团,并设计了著名的罗斯福新政内容,新政的成功颁布和执行为美国经济的复苏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二)教育贡献:世界一流大学是世界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领头羊
1.世界一流大学是世界先进教育思想的源泉
世界一流大学的重要贡献之一在于产生了先进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正如德鲁克曾经指出的:“大学不仅是美国教育的中心,而且是美国生活的中心。它仅次于政府成为社会的主要服务者和社会变革的主要工具,……它是新思想的源泉、倡导者、推动者和交流中心”。世界一流大学以其先进教育思想的产出能力而闻名于世。以哈佛大学为例,其发起和实践的通识教育模式辐射到世界各地。二战后,美国高等教育领导者开始重新思考大学的使命、功能、定位等问题。哈佛大学作为美国最重要的大学,“应该拿出一个计划来,这个计划应该具有激励其他学校的功能,并为其他学校指出前进的方向和道路”。1943年,校长科南特遴选哈佛大学著名教授和学界知名人士组成委员会,历经两年完成《自由社会中的通识教育》报告,也被称为《红皮书》。报告阐释了通识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完整的人”,其精辟论述得到高等教育界的广泛认同,同时成为美国1947年高等教育法中有关条目的重要理论基础。该报告是美国高等教育领域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著述,其影响遍及世界各地。
2.世界一流大学是大学发展模式的引领者
世界一流大学扮演着新的大学发展模式引领者的角色。19世纪以来,德国的洪堡大学贡献了“教研合一”的大学模式,开启现代大学之路;美国的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建立了美国第一所研究型大学,开美国研究型大学模式之先河;美国威斯康星大学提出了大学社会服务理念,创办了“威斯康星模式”,对几乎所有的现代大学产生了深远影响。大学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动力站”,知识的保存、传授、传播、应用和创新,文明的传承与进步,人才的发掘与培育,科学的发现与技术的更新,社会的文明与理智,不同文化间的交流与沟通,无不依赖大学作为基础。
以哈佛大学为例。为了应对全球环境变化的挑战,哈佛大学制定并实施“可持续发展校园”计划。正如哈佛大学肯尼迪学院教授威廉·克拉克指出的,“哈佛大学的目标是将哈佛大学作为一个鲜活的实验室,大学参与社区活动,同时提供解决方案,旨在改善人类社会福祉。”2006-2017年,哈佛大学温室气体净排放量减少30%,人均垃圾量减少44%,总用水量减少26%。为进一步降低能耗,2018年2月哈佛大学提出到2050年实现哈佛校园“化石能源零消费”的远大目标,具体包括实验室“净零”计划、森林资源保护计划、水资源保护计划等。这些具有引领性、开创性的研究和实践为美国乃至世界大学以及城市发展树立了标杆和旗帜。哈佛大学正在实施的“可持续发展校园”理念正在或即将引领未来大学、城市发展的新方向。
(三)学术贡献:世界一流大学是人类知识发现和科技创新的集大成者
1.世界一流大学是人类重大科技成果的主要贡献者
20世纪以前,人类伟大的科学家是靠自学成才,比如有“交流电之父”之称的迈克尔·法拉第,有“发明大王”之称的托马斯·阿尔瓦·爱迪生等。但当人类社会进入20世纪以后,知识呈几何级地增长,“自学成才”成为科学家的时代已经过去,大学不仅是传授和从事知识再生产的教育机构,更是从事科学研究的重要基地,担负着生产新科学知识的重要使命。
众所周知,诺贝尔奖项代表了研究型大学对探索人类未知领域作出的重大贡献。统计数据显示,1901-2019年主要诺贝尔奖(包含诺贝尔物理学奖、化学奖、生理学或医学、经济学)得主共700人次,其中共有36位来自于哈佛大学,位列世界大学第一位。在哈佛大学的诺贝尔奖获得者中,西奥多·威廉·理查兹是著名化学家,也是美国第一个诺贝尔奖获得者。他敢于挑战权威,对60多种元素的原子量重新予以精准核定。经济学领域中,华西里·列昂惕夫为美籍俄裔著名经济学家,他是投入产出分析方法的创始人。华西里·列昂惕夫不仅自己杰出,其在哈佛任教期间的两个学生—保罗·萨缪尔森和罗伯特·索洛后来也成为诺贝尔奖经济学奖得主。其中,保罗·萨缪尔森是第一个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的美国人。物理学领域中,爱德华·米尔斯·珀塞尔不仅在其“核磁共振”等研究领域作出卓越贡献,还担任过美国三任总统—德怀特·艾森豪威尔、约翰·肯尼迪和林登·约翰逊的科学顾问和美国物理学会主席,为美国科学技术的繁荣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医学领域,威廉·凯林教授于2019年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长期以来,他一直致力于新的抗肿瘤疗法,研究了抑癌基因在癌症发展中的作用,为全球癌症患者带来了福音。
2.世界一流大学是学术大师的重要诞生地
学术大师是个人在大学培养的“优秀人才”的根基基础上,靠个人天赋和长久努力的结果。世界一流大学为其毕业生涂上“优秀”的底色,而这种底色是伴随个人终身发展的资本。世界一流大学推崇学术自由,以至群英荟萃、大师云集,再加上学生禀赋优异、勤奋好学,世界一流大学成为世界学术大师诞生的重要基地。
长期以来,哈佛大学为世界培养了一大批杰出的学术大师,是世界学术人才的重要基地。仅以博士学位来源大学来看,上文提到的700位诺贝尔奖获得者中,有博士学位者674位,而博士学位来自哈佛大学的共56位,占总数的8.3%,哈佛大学在该项统计中位列世界大学之首。不仅如此,哈佛大学还为世界各国培养了一大批学术人才。以我国为例,我国近代诸多知名学者曾就读于哈佛大学,如清华大学“国学四大导师”中的赵元任和陈寅恪,北京大学著名教授林语堂、梁实秋等。对北京大学官网中列出的“历史名人”进行搜索,发现在哈佛大学获得学位或工作的共19位,包括汤用彤、陈岱孙、钱端升、唐钺、梁实秋、林语堂、丁声树、陈寅恪、饶毓泰、叶企孙、江泽涵、马大猷、朱物华、杨嘉墀、梁思成、葛利普、钱崇澍、汤佩松、毛燮均。这些历史名人学术领域覆盖了10个学科门类,他们充当了中国主要学科的奠基人、创始人和主要贡献者的角色,为北京大学乃至全中国学术事业的发展起到了不可磨灭的作用。
二、世界一流大学的贡献经验
世界一流大学之所以能够在政治、教育、学术等领域作出杰出的贡献,不仅在于其拥有世界一流的师资队伍、一流的科研平台,更在其科学合理地处理了“大学与社会”“大学与政府”以及“大学与人”的关系。
(一)大学与社会:定位高远,追求真理,服务人类福祉
大学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机构,面对重重考验却历久弥新。哈佛大学前校长洛韦尔在1934年指出:“大学的存在时间超过了任何形式的政府,任何传统、法律的变革和科学思想,因为它们满足了人们的永恒需要。在人类的种种创造中,没有任何东西比大学更经受得住漫长的吞没一切的时间的考验。”大学与社会环境的和谐相处,为大学的发展提供了养分,同时,大学发展也推动了社会进步。
世界一流大学定位高远。是否拥有清晰的目标是建成世界一流大学的先决条件。在清晰和高远的大学目标指引下,大学的发展方向更加明确,发展战略更加清晰,在机遇和挑战面前,大学会朝着既定的目标迈进,而不至于偏离或迷失。1636年,哈佛大学由一批具有冒险和创新精神的清教徒创立,其目标是在荒蛮的美洲大陆“建立一所与英国剑桥大学一样优秀的高等学府”。此后,在漫长的岁月里,哈佛大学不忘初心,继承和发扬了清教徒们的伟大教育梦想,认真学习并借鉴英国、德国等欧洲国家的大学发展模式以及美国新兴大学的先进举措,终于与剑桥大学比肩甚至实现了超越。哈佛大学的华丽转身回应和满足了创立者们最初的远大梦想和希冀,同时也增添了哈佛大学继承者们的信心和勇气。
世界一流大学致力于追求真理。大学是探索高深学问的场所。在这里,学者们与现实世界保持了一定的距离以维护其学术自由权力。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前校长克拉克·克尔曾经指出:“现代美国多元化大学为什么能够存在?历史可以给我们一个答案;与周围社会环境的和谐相处则是另一个答案。除此之外,它在维护、传播和研究永恒真理方面的作用简直无与伦比;在探索新知识方面的能力是无与伦比的;纵观整个高等院校史,它在服务于文明社会众多领域方面所作的贡献也是无与伦比的。”哈佛大学校训由最初的“追求基督教与教会意义上的真”到 “与真理为友”的演变,不仅揭示出哈佛人的科学精神,也表达出世界人民对于“真理”“真实”“真相”等的永恒追求。在这一精神理念的指引下,哈佛大学师生敢于挑战未知世界,从而作出有益于人类社会的伟大贡献。
世界一流大学以服务人类福祉为己任。大学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的学术机构。世界一流大学作为世界高等教育发展的引领者,有责任也有能力运用知识和智慧帮助揭示和解决社会复杂问题。正如哈佛大学前校长尼尔·陆登庭曾经指出的:“如果最优秀的大学都不能以一种开放和分析的方式提出与人类文化、宗教、哲学和艺术、经济学、政治学、法律、历史学有关的问题,那么与这些生活重要方面有关思想的发展与传播的使命,将会落到那些对于严谨的、不带偏见的和探索性研究没有什么兴趣的人身上,结果会产生对事物认识上的严重分歧和需要对错误认识进一步澄清的必要,这是不能让人接受的。”世界一流大学主动承担了在人文艺术精神传播以及科学技术创新等方面的重要责任,在追求学术自由和价值的同时更好地服务了经济社会的发展。2019年哈佛大学在使命陈述中明确指出:“哈佛大学的使命是为我们的社会培养公民和公民领袖”。该使命体现了哈佛大学对人才培养的重视和关注,同时也反映了哈佛大学对人类福祉最直接的承诺和贡献。
(二)大学与政府:与时俱进,改革创新,服务国家战略需求
服务社会是大学的基本职能之一。自19世纪中后期服务社会成为大学的重要功能以来,发挥自身功效服务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成为各国大学发展的重要方向。一方面,大学在服务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中得以持续发展,另一方面政府在支持大学发展中推动社会进步。
大学首先是一个国家的大学。所有伟大的教育哲学家都把教育作为政治的分支来看待,从某种角度来说,大学具有一定的国家属性。在美国,实用主义是其主导思想,美国大学强调与社会生活相联系并为国家服务。杰出的英国教育家和评论家埃里克·阿什比曾经说过:“美国对高等教育的贡献是拆除了大学校园的围墙。当威斯康星大学的范海斯校长说校园的边界就是国家的边界时,他是在用语言来描述大学演变过程中的一个罕见的改革创举。历史已说明这是一次正确的改革,其他国家现在已开始纷纷效仿这种美国模式。”以哈佛大学为例,该校花费了近300年的时间由一个地方性的学院发展成为全国性的研究型大学,再花费近半个世纪的时间由美国的大学发展成为举世公认的世界一流大学。它以开放的胸怀接受先进的理念,同时将美国的实用主义精神贯彻到大学的课程教学和科学研究活动之中,其实践探索无不立足于美国的社会生活和生产实践,并在此基础上树立了全球范围的影响力。
大学在服务国家战略中成长和发展。纵观世界高等教育发展史可以清晰地发现,世界一流大学是紧跟时代发展脚步甚至是超前于时代发展的,他们要么在民族和国家需要之时诞生,要么在民族和国家危亡之刻担当重任,要么在民族振兴和国家进步之际贡献卓著。同时,世界一流大学在应对时代挑战的过程中抓住了时代发展的机遇,对时代的召唤作出了及时、正确与合理的反应。在服务国家战略时,大学获得了政府大量科研经费的支撑,教学和科研条件得到改善,综合实力得到显著增强,其对社会的影响力、辐射力得到相应的提升。哈佛大学在二战时期的成功崛起,主要在于其适应了当时国际战争的情势变化,并积极服务于国家政治和军事需求。统计发现,二战时期35%的哈佛教师服务于战争,战争的需要成为大学科研的风向标。哈佛大学等大学教授积极参与“曼哈顿计划”,原子弹的发明促使美国等同盟国赢得了战争,哈佛大学等大学的科研地位骤升。二战结束后,哈佛大学从一个美国的大学跻身为家喻户晓的世界一流大学,为美国的高等教育赢得了广泛的声誉。
(三)大学与教师:尊重人才,任人唯“能”,提升大学学术影响力
世界一流大学是世界一流人才的理想胜地和云集之所。在一流人才中,排在首位的是一流的师资。世界一流大学在师资队伍建设方面,不仅校长重视,制度规范,而且学术氛围宽松自由。以哈佛大学为代表的世界一流大学历来高度重视人才队伍建设,在教师选聘上唯“学问”和“能力”,堪称世界大学的典范。
校长高度重视。教师是大学发展的灵魂,长期以来世界各国的大学都高度重视教师队伍建设。以哈佛大学为例,从查尔斯·威廉·艾略特校长起,哈佛大学历任校长都非常重视师资队伍的建设。艾略特校长认为:“大学的真正进步必须依赖教师”。在他担任哈佛大学校长期间,哈佛大学教学人员由49名增长到278名,注册学生由1000人增加到3000人,哈佛大学成为一所现代研究型大学。1933年上任的科南特校长在此基础上指出:“大学者,大师汇萃之地,如果一所大学聘任的终身教授是世界上最优秀的,那么这所大学必定是最优秀的大学。”1933年9月,科南特在他的第一次哈佛行政会议上提出了一项被称为“300周年基金”的计划。该计划为杰出的哈佛教授提供特殊学术职位待遇,以促进这些教授开展属于知识前沿的跨学科研究。正是在这些英明的哈佛大学校长的领导下,哈佛大学的师资水平获得了长足的进步,哈佛大学的影响走向世界。
强化制度保障。吸引优秀的人才,需要良好的制度保障。以哈佛大学为代表的世界一流大学持续强化制度保障,为世界一流大学作出了表率。一是将教师选聘和终身教职授予的权力放在院系,增加院系的自主权。在教师的选拔和聘用上,哈佛大学尊重人权,增加种族与性别上的“多样性”。2019年,在哈佛大学的长聘教师中,41%的教师是女性或者少数族裔。二是为教师提供优厚的福利待遇,不仅教师的工资水平具有很强的市场竞争力,而且规范、具有人情味的休假制度让人心驰神往。三是注重公平竞争。自科南特校长起,哈佛大学提出并严格执行“非升即走”的教师聘任制度,促使哈佛大学科研水平迅速提升。
营造学术氛围。世界一流大学最具吸引力的是其具有自由、宽松、活跃的学术氛围。德里克·博克曾经指出:“大学的进步怎样才能得到保证呢?第一个因素是能够招收最具才华和创造力的人才并使他们能为学术活动所吸引;第二个因素是教授们能够在不受约束和外界干扰的自由环境中开展工作。”在哈佛大学,来自世界各地的优秀人才齐聚一堂,在“与真理为友”的校训感召下,传播已有知识、创造新知识,抱着对社会的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团结向上,追求卓越。在这所美国历史最悠久、世界著名的大学里,每一个学院、每一位教师都鼓励学生创新,并致力于将学生培养成为社会的栋梁之才。这种注重创新、崇尚自由的学术氛围刺激和鼓舞了每一位教师和学生的创造激情,以至成果丰硕,贡献显著,影响深远。
(四)大学与学生:注重选拔,培养精英,发挥知名校友作用
除了卓越的师资水平以外,世界一流大学以杰出的人才培养质量为傲。他们通过构建从输入到输出全过程的质量保障来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世界一流大学培养的一流人才不仅为大学赢得了社会声誉,也为推动本国及世界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
注重选拔具有创新精神的学生。世界一流大学新生录取率低,入学申请要求高,竞争异常激烈。2018年哈佛大学学生平均录取率为5%,可见进入哈佛大学的难度之大。世界一流大学注重选拔那些具有创新精神、有潜力的学生,学生思维的活跃度以及创新性一般是衡量生源质量最重要的两个方面。担任过十年哈佛大学校长的陆登庭教授认为,一流的学生不能仅凭分数来评估。要成为一名哈佛大学的学生,不能只是学习好,还要有创造性、创新精神、探索未知的好奇心,同时,还要关心其他领域的东西,拥有广泛的爱好和兴趣。通过选拔具有创新精神的学生,世界一流大学聚集了一大批才智出众的学生,为推动大学的创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强调精英人才的培养。世界一流大学采取多种举措促进学生的成长成才。它们通过一视同仁的选拔政策增强学生群体的多样化;通过成功的课程设置和改革,培养学生成为有能力、有理性、有教养、有担当的人;通过设置各类奖学金,吸引并鼓励真正有才华的学生取得更大的成就;通过设置各种创新与基金项目,激发、锻炼、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引导学生实现研究突破;通过灵活多样、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社会志愿活动等提升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使命感。哈佛大学前校长洛厄尔曾经谈到:“每个学生应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无论是学生的强项还是弱项。大学应该培养的人不是有缺陷的专家,而是有全面智慧、广泛的同情心和自主判断的人。”哈佛大学的学生与不同研究主题、来自不同阶层的人生活在一起,拓宽了视野,丰富了知识,谙熟了文化,同时借助自己的天赋和才能,感知自己将来要从事的事业,学习更好地为世界服务并塑造他们的生活。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决定了其毕业生总体水平高,社会贡献大。根据哈佛大学对其校友发展情况的网络在线调查显示,哈佛在世校友共37.5万人,除了金融服务公司以外,校友创办的公司或组织年收入达3.9万亿美元,这比全球第四大经济体—德国的GDP还要高。
以知名校友提升学校声誉。世界一流大学的毕业生群星荟萃,可载史册的知名校友不计其数。那些在政界、商界、学界各个领域的社会知名校友,大大提升了世界一流大学的社会声誉。以哈佛大学为例,其校友的声名十分显赫,除了8位美国总统以外,还有188位在世的亿万富翁和249位马歇尔学者。截至2019年10月,哈佛大学教职员工和学生中,共有160位诺贝尔奖获得者,18位菲尔兹奖获得者和14位图灵奖获得者。此外,哈佛大学的学生和校友还获得了108项奥运奖牌(含46枚金牌、41枚银牌和21枚铜牌),并在世界范围内创立了诸多知名公司。不仅如此,哈佛大学校友毕业后仍心系母校,回馈母校栽培。哈佛大学每年数亿美元的校友捐赠不仅展示了校友们的实力,也展示出哈佛大学人才培养的成功之道。
三、对我国“双一流”建设的启示
世界一流大学之所以能够成为世界一流大学,其重要原因在于它在政治、教育和学术等方面为人类社会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借鉴哈佛大学的成功经验,我国“双一流”建设应着重厘清贡献理念,并付出实际贡献行动。
(一)理念层面:突出贡献,强化服务,树立全新的建设和评价理念
理念作为人们认识事物的理性认识,是实践开展的内在动力,将会对实践提供思想先导。在教育活动中,教育理念具有先导作用、导向作用和激励作用。没有先进的教育理念,教育的目标必定是片面的,教育的行为必然是短期的,教育的发展必将是被动的。近年来,伴随着我国经济实力的不断增强,政府及广大人民群众对更高质量、更加公平的教育需求更为强烈。我国的“双一流”建设就是在这样的宏观背景下产生和开展的。加快双一流建设,要求我们必须树立全新的理念。
第一,定位高远,坚守“服务与贡献”的“双一流”建设目标。
社会主题在变,社会问题在变,社会活动在变,但大学对真理探究的理念以及大学对质量的追求却从未改变。世界一流大学在履行其知识传承、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与创新等主要职能的过程中保存和传播知识,追求和探究真理,推动社会发展和文化的再创造。回顾哈佛大学对人类社会发展的贡献,我们清晰地认识到在浅薄与深刻之间、一流与平庸之间、有价值与无价值之间永远存在着差别。我国的“双一流”建设高校唯有坚守“追求真理,服务社会”的价值理念,为人类的文明和进步作出贡献,才不至于在纷繁杂乱的社会现实中迷失自我、偏离方向。
第二,清理“五唯”,确立“服务与贡献”的评价新理念。
世界一流大学没有固定的标准,但它们都有对人类社会作出卓越贡献的共性特征。通过服务与贡献,大学为自己赢得了声誉,并确立了“世界一流”的社会地位。一段时间以来,我国“双一流”建设高校过度推崇国内外的大学和学科排名,“唯论文、唯帽子、唯职称、唯学历、唯奖项”倾向严重。为扭转不科学的教育评价导向,我国政府开展清理“五唯”的专项行动。在该背景下,我们提出了达成度、贡献度、引领度、支撑度和满意度五个评价维度。其中,贡献度是引导建设高校成为社会主义强国建设的动力源和智囊团,主要考察各建设高校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等方面服务国家重大战略、经济社会发展中所发挥的重大作用。该理念的提出,能引导“双一流”建设高校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为社会经济、科技、文化等领域的进步和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第三,突出贡献,探索以“原创性贡献”为主要内容的评价方案。
世界一流大学在政治、教育、学术等方面作出的卓越贡献奠定了其“世界一流”的稳固地位,同时也更符合 “世界一流”的真正内涵。以哈佛大学为代表的世界一流大学为本国乃至世界输出了先进的教育理念,培养了无数的精英人才,研究开发了对人类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推动作用的重大科技成果,是世界大学学习的榜样,同时也为我们创新“双一流”建设成效评价方式提供了重要启示。我国“双一流”建设成效评价应以“原创性贡献”为主要内容,着重考察“双一流”建设大学在创新型、应用型、复合型优秀人才培养的成就,突出解决我国与人类重大问题的能力,以及大学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承与创新以及产业技术变革等方面作出的贡献。
(二)行动层面:立足中国,对标世界,推动“双一流”建设高校作出更大贡献
每个时代、每所大学都有其独特、具体的需求和目的。我国的“双一流”建设是党中央、国务院在新时代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双一流”建设是否有成效,或者取得了多大的成效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双一流”建设高校对社会政治、教育、学术等各个领域所作出的贡献程度。服务与贡献既是大学的重要活动形式,也是大学成长或发展的重要路径。
第一,立足中国实际,服务国家战略。
作为国家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学有责任为国家提供服务。二战期间,哈佛大学主动服务国家战略,在服务国家战略时作出了卓越的贡献。与此同时,哈佛大学也在对美国的贡献中声名鹊起,地位骤升,在美国乃至世界舞台上展露锋芒,迅速由一所美国的研究型大学成长为世界一流大学。哈佛大学的发展历程为我国的“双一流”建设高校提供了重要参考和借鉴。我国的“双一流”建设高校应主动对接国家战略需要,致力于解决我国面临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特别是要解决制约我国长期发展的核心技术等,为我国经济社会的持续健康发展以及更高质量的社会生活作出应有的贡献。一方面,人类面临的很多问题是世界共通性问题,立足于中国问题,提供的可能是世界方案。另一方面,中国有自己的国情,他国的经验可以借鉴,但过程无法复制,我们不能照搬硬套。我国的“双一流”建设高校应立足于本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与此同时,在贡献中获得开放多元、持久稳健的发展。
第二,对标世界一流,贡献中国方略。
世界一流大学是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在世界上30多个国家都在推行一流大学建设计划的背景下,我国的“双一流”建设面临的国际竞争越来越激烈。为应对严峻的挑战,我们需保持清醒的认识,明确我国的“双一流”建设对标的是世界范围内的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与创新水平,世界一流是我国“双一流”建设的目标和方向。当前,我国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等领域已经获得了一定的量的积累,应努力创立一流治理体系,培养社会精英,创造对人类社会起重要推动作用的科研成果。我们不仅要学习世界上其他国家或地区的成功教育经验,同时也要有勇气和能力为世界输出先进思想和理念、贡献改革方案、分享建设经验。
世界一流大学是为人类社会发展作出杰出贡献的大学。重视对社会的贡献既是大学内涵建设的应有之义,也是世界一流大学获得持续而广泛的社会影响力的主要原因。当前,“简单”地将大学在各大世界排行榜中的排名位次作为评判其是否进入世界一流大学行列的“排名思维”,在我国的“双一流”建设高校中普遍存在,且日益固化成一种思维定式,形成一种风气甚至是一种“文化”。要彻底破除“五唯”,关键是要破除“排名思维”模式,树立大学为社会服务贡献的理念并付出实际贡献行动。
资料来源:王战军,娄枝.世界一流大学的社会贡献、经验及启示——以哈佛大学为例[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20,41(01):26-34.(有删减)